一、前言
馬鈴薯(Solanum tuberosum L.)又名洋芋、黃獨、陽芋、荷蘭薯、山藥蛋、 爪哇薯、馬之薯、日本番薯、番仔番薯,為原產於南美洲秘魯之一年生茄科植物,由於球莖營養價值高,目前已為歐美地區部分國家主食。台灣馬鈴薯之栽培係始於日治時期,明確之生產統計紀錄首見於1928年,近年來隨著國民接受程度之不斷提昇及近百年來的栽培推廣,已逐漸融入台灣社會與農業之多元文化中。馬鈴薯偏好涼爽又不潮濕的氣候條件,而土壤則傾向以土質疏鬆肥沃、供水無虞之田區為適,因此,日夜溫差大、日照充足之台灣中南部之秋冬時節比較符合其生理需求,從而,主要之生產區域大抵以台中縣、雲林縣及嘉義縣一二期稻作間之水田作為生產據點,其中以雲林縣斗南地區栽培面積最大,其次分別為台中縣豐原、嘉義縣溪口及台南縣下營等地區。
由於馬鈴薯係屬外來引種植物,故而最初之栽培母本,係由日本本土輸入,惟不論由早期從日本進口種薯至1950年代農民自行留種,乃至於健康種薯三級制建立迄今,年年仍有農民買不到種薯之輿情反映;為提振產業、回應農民需求,政府有關單位亦相繼投入相當大的心力去培植採種單位,目前已初見成效,然而種薯質量不穩定之問題,仍然存在。
二、健康種薯繁殖三級制的肇端
馬鈴薯的生產方式,係以無性繁殖為主,因此優良種薯之來源,關係到整個產業之後續發展,前述提到台灣馬鈴薯最初係由日本引進,緣此,種薯之供應亦長期仰仗日本輸入,加上從日本引進之種薯較之農民自行留種栽培後之薯球產量高,因此廣受農民信賴而年年引進。由於馬鈴薯種薯連年受制於人,有識之士早已萌生自主生產之志,自1963年農委會之前身農復會擬定種薯繁殖計畫伊始,後續研究推廣人員不斷投入,不論在植物病理、品種改良、栽培管理等領域均有重點突破,也因此開啟了台灣種薯自主之路,由於三級制度之建立,故在黃金線蟲事件發生時,能夠迅速因應,進而維護了國家整體利益與其尊嚴,信手讀來依然鏗鏘有聲、令人動容。公元1972年,長期供應台灣馬鈴薯種薯市場之日本北海道種薯產區,發生黃金線蟲之危害,台灣為免遭受傳染,遂於隔(1973)年將之宣佈為疫區,禁止進口,此道禁令一直延續至今;除禁止進口以外,當時政府亦同步採取一系列不同面向之緊急應變措施:
-
在執行面部分:隨即將中研院透過組織培養所得之基本種,經由原原種、原種及採種等階段實施量產,生產無病毒健康種薯供應農民種植。
-
技術面部分:台灣旋即宣佈「健康種薯繁殖與檢查體系」,亦即馬鈴薯健康種薯三級制之肇端,為使三級制之產出能符合健康種薯之規範,「種薯三級檢查標準」也同時上路,此規範(目前列入台灣地區農作物種苗檢查須知)自訂定以來,曾於1983年進行修訂後即沿用至今;其後,台灣馬鈴薯健康種薯生產品質終於有了最重要之鑑別與管控之依據。
- 制度面部分:由於前述國產健康種薯品質好、產量高,備受農民青睞,政府遂於1974年參酌歐美先進國家經驗與制度,建立以基本種、原原種、原種及採種等四個階段為主之四級繁殖制度,此即為三級制之前身。其執行機關及執行事項分別為(1)基本種由中研院利用組織培養技術取得。(2)原原種由新竹區農業改良場承接基本種後,於網室內生產。(3)原種由台大梅峰農場繼原原種後持續放大繁殖。(4)採種則復由豐原市農會辦理。此一制度沿用至1981年時再次進行興革,其中從組織培養、基本種至原原種階段委由農委會種苗改良繁殖場生產,而原種及採種則仍維持由地方農會執行,日後馬鈴薯健康種薯三級制就此定調。
三、馬鈴薯種薯需求情形
前述提及健康種薯三級之興革中,除基本種與原原種合併由種苗場負責外,原種及採種單位,除原先最早參與之台中縣豐原市農會外,1984年,雲林縣斗南鎮農會正式加入種薯供應鏈,並承擔了絕大部分之採種工作;直至2005年,嘉義縣六腳鄉農會、嘉義縣崙尾果菜運銷合作社及雲林縣豐榮合作農場等也加入採種行列;2007年台中縣后里鄉農會、潭子鄉農會、神岡鄉農會亦相繼投入量化生產,至此,健康種薯三級制之風險分散原則更形確立。
台灣一年究竟需要多少數量的種薯?依據台灣農業年報資料顯示,從公元1987年至2006年20年間,年平均栽培面積為1,889.2公頃,詳如附表 / 。
馬鈴薯係採用無性繁殖方式進行栽培,種薯之用量具有相當之伸縮,因此,依據目前人工栽植及機械栽植等不同方式進行推估,每公頃種薯用量約介於900至1,200公斤之間。以每公頃用量1,200公斤計算,則台灣每年種薯需求量至少約2,280,000公斤。
四、馬鈴薯健康原原種薯之栽培現況
由於馬鈴薯在台灣之現行栽培制度多為一年一作,種薯於當年度採收後亦多做貯存復供應次一年秋冬使用;關於健康馬鈴薯種薯之生產情形,我們可以由圖1發現,由1981年起訖2006年之25年間,健康種薯之原原種品種數量計有卡第那(Cadinal)、克尼伯(Kennebec)、雪白(Uki-shiro)、阿爾發(Alpha)、歐美加(Omega)、由樂那(Jlona)、歐拉(Aula)及種苗2號(TSS-Ⅱ)等8種,其中以1983年所生產之原原種薯數量最多,1998年當年沒有產出;另外由栽培品種數之年度曲線上(圖1)發現,原原種薯之生產數量由1981年推出4種,於1983年即達到整個曲線的頂峰7種,但隔年隨後逐漸減少,1984年5種、1985年5種、1986年4種、1987年至1989年維持3種、1990年又略為減少至2種、1991-1992年維持2種,往後從1993年起至2006年止之14年間,除1995年重新啟用卡第那品種及2003年種苗2號初試啼聲之外,均僅維持單一品種克尼伯供應之局面。
另由圖2種薯生產數量之年度曲線上我們可以發現,原原種薯的生產數量是呈現一個高低震盪之格局;其中以1992年最高,產量為6,372公斤,1998年沒有產出,最近3年則維持在1,800至3,750公斤之間。倘以原原種薯年產3,400公斤作為基礎,以原種薯、採種薯各放大繁殖20倍總計400倍推算,國產健康馬鈴薯種薯年產量約在1,360,000公斤上下,從而推估目前國內種薯來源除進口薯流用及農戶自行留種外,國產健康種薯自給率約可達到6成。
五、目前遭遇的困難與解決途徑
回顧這35年來的台灣種薯之供應,仍有種薯生產不穩定、品種不足及防檢疫等問題,其困難與解決途徑如下:
(一)採種農會種薯生產質量不穩定
以目前市面上流通量最大之克尼伯品種為例,如按照每一生產級數繁殖倍數放大20倍之標準計算,台灣年需約5,700公斤健康原原種種薯,即可滿足全台之需求,但目前實際健康種薯之市占率僅占30%左右,究其原因,採種農會種薯生產質量不穩定為一大關鍵。因馬鈴薯係採無性繁殖生產,病毒病或疫病易透過種薯傳播,導致減產30~50%,此外,也容易經由種薯將病原傳染給其它健康植株,造成交叉感染。有鑑於此,目前刻由農糧署、動植物防疫檢疫局及種苗改良繁殖場等單位積極連手加強種薯生產與輔導業者提昇產程管理技術,輔導設置溫網室生產保護設施,確保及增加健康種薯產量,期盼早日達成國產種薯穩定自足,從而提振產業信心。
(二)健康種薯品種不足
近年來台灣市面上流通之馬鈴薯品種概有台農1號、種苗2號、大利、台農3號、百樂FL-1867、樂事FL-1879、克尼伯(大葉種)、大西洋、西比大品種、及少數由阿拉斯加流入之RUSSET、RUN RED等品種,其中種苗2號及克尼伯品種目前已由健康種薯三級繁殖制度進行推廣,種薯市占率約30%,其他種薯多由業者及農民自行留種。然而在面對西式飲食的快速崛起,薯條、洋芋片大量需求之時,台灣馬鈴薯健康種薯品種就顯得捉襟見肘,可選擇的種類太少,例如目前市面上僅有克尼伯品種,別無其他品種的健康種薯可供選擇,惟鮮食市場仍有需求、食品工廠亦需永續經營,因此,在無種薯可供選擇之情形下,當然「望種若渴」!此一問題,現由種苗場、農試所等試驗研究單位加速選育新品種,供農民種植。
(三)健康種薯市場被低估
目前健康種薯市占率僅30%左右,因此,在國內種薯生產尚未能完全滿足之前,進口則成為在地農民之另一種選項,日前與我國完成馬鈴薯非疫區認定程序的國家有美國、加拿大、澳洲及紐西蘭等國家,其中自美國進口食用馬鈴薯侷限自阿拉斯加州、奧勒岡州、華盛頓州、艾達荷州、加里福尼亞州輸入;種薯僅可由阿拉斯加州輸入,惟進口時應檢附農委會證明文件。2005年我國進口生鮮或冷藏馬鈴薯約16,521公噸,其中美國為最大進口國,進口成本(含關稅20%)平均每公斤約14~15元,進口值將近22億元。進口種薯部分則免關稅,惟僅限定自美國阿拉斯加地區進口,然而自該地區進口之健康種薯到岸價格每公斤約新台幣50.1元,而國產種薯價格一件(箱)24公斤裝售價約為新台幣700元,換算後每公斤售價為29.1元。相較之下,國產健康種薯物美價廉,復加上邇來原物料飆漲,進口種薯成本勢必向上調整,因此,未來對國產健康種薯之需求,預期將逐漸增加,目前農糧署與種苗場已朝增設健康種薯採種圃,以茲因應。
(四)防疫推廣猶待提升
台灣馬鈴薯種薯已往自給的方向大幅跨出;而日本北海道種薯產區,發生黃金線蟲之危害事件只是個歷史上之偶然事件,但這個偶然卻加快了台灣種薯自給之路的必然,但如果不能以此為鑑,那疫病發生之偶然事件,並非不可能激化而成為傷害馬鈴薯種薯自主之必然。由於台灣早期防疫觀念較為薄弱,農民在追求單一豐產之考量下,當然不會在乎是否通過檢疫(亦即就算不是健康種薯也有可能造就豐產之思維),因而小販、大販林立,並將健康種薯之末端產品-食用薯、農民自留種薯、甚或進口鮮食薯後,復以「種薯」名義,推出販售,牟取獲利,也就不足為奇。惟若稍有不慎恐導致國外疫病引入,進而危及本土農業生態系之穩定,關於此點資訊上之落差,唯有透過各級相關單位戮力宣導推廣,呼籲農民避免以食用薯、自留種薯代替健康種薯,應以健康種薯生產的觀念,並加強進口種薯及食用薯之檢疫,方能補救導正,克竟其功。
六、結語
「安得廣厦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盡歡顏」,35年來的篳路藍縷,慘澹經營,到後來的逐步落實,鮮明標示著這一條台灣馬鈴薯種薯自給之路上的重要里程碑,其不僅代表著歷任農業從業人員深邃的眼光及實事求是的執行魄力,更展現著其為鄉、為土、為農民服務的胸襟與熱忱;台灣在面臨加入世界貿易組織(WTO)與能源危機所帶動之新一波糧食短缺及全球氣候變遷等嚴峻條件挑戰之際,產、官、學界應戮力加強抗病、耐熱品種之育成與栽培管理及防疫檢疫技術之研發,並導入新的觀念、新的技術、新的管理,藉以強化「健康種薯繁殖與檢查體系」的優良體質,從而挺立昂揚、再創新猶。